學豎笛前必看的六個重點

名稱

身為木管樂器一員的單簧管(Clarinet),台灣一般稱作「豎笛」,這個名字是因吹奏方式產生的。而由發音原理而來的名字「單簧管」,才是這樂器最正確的中文名稱。

構造

單簧管是由「吹嘴(mouth piece)、「脖子」(barrel)、「上節管」(upper joint)、「下節管」(lower joint)和「喇叭口」(bell)等五個部分所共同組成的。只有在使用時才將它們組裝起來,平常多處於拆卸狀態。無論平時攜帶或調節音準,便利性都大大的增加了。

管身越長音就越低,反之則越高。因此,覺得音太高應使管身變長而降低音高,反之則把管身縮短,這就是調節音準的方法。由於單簧管各部位的長度是固定的,組裝上採取軟木加接口的銜接方式,欲降低音高時,只需要把脖子(上節管、下節管)拔出來一點即可。

發聲原理

單簧管的發聲,必須靠「吹嘴」、「簧片」、「束圈」三者合作才能完成。以束圈將簧片固定在吹嘴上,再把氣吹入吹嘴,使簧片震動而發出聲音,這就是單簧管的發音原理。「單簧管」這個名稱,正是因為「單一簧片」的特徵而來。

單簧管幾歲學最好呢?學習上家長應該如何給予協助?

 

單簧管學習建議在10歲以後(小學二年級以上),因為單簧管的大小是固定的,因此小朋友的手掌大小非常重要, 10歲是學習的黃金時段,若希望小孩對樂器有興趣,選擇這個時期開始學習會比較適當,是學習單簧管最佳時間

家長們最擔心的其實應該在於小孩坐不住,無法專注於練琴上,由於此時期小孩的好奇心旺盛,對於身邊周遭的事物皆具備高度好奇心,因此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耐力較為不足,建議參考老師的教學方式,給予不同方式的刺激,讓小孩在學習過程中隨時保持新鮮感,透過各種不同教具輔助,也可以適度給予休息時間。

學習任何新事物對於小孩而言都是一種新世界,若是家中有年紀相仿的其他孩子,可以安排一起進行學習,即使不同樂器也行,一方面小孩子間會互相模仿競爭,一方面又可以互相督促或合作,更可增加他們學習上共樂的情境,人性本就對新事物會有高度好奇,至於如何延續下去,就是要透過家長的耐心陪伴與教師教學方式,再加上適度的讓小孩表現的機會,獲得成就與榮譽感,學琴的時間和意願就會隨之增加並持久。

如何把單簧管基礎打好

單簧管老師很重要,最好選擇有教學經驗的音樂科班老師,不論幾歲開始學習,只要有心想要學,都可以學得會,基礎打好,持之以恆不斷的練習,都可以將單簧管演奏得很好。

學習單簧管培養音樂人生

用耐心教學讓學生逐漸體會,有一天可以站上舞台,享受聚光燈下展現你/妳的單簧管魅力,這才是音樂人生。

請點選更多學習豎笛教學